我国种植苹果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,别名有:奈、林檎、里檎、来檎、频婆果等。栽培的品种有100个左右,适宜沙壤,阳光充足的地方。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种植,但大部分集中在南方区域。
我国苹果的历史简明如下:
一,苹果的名称,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。两果原非一物,其名称的混同,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“误读”现象。
二,中国本土最早被称为频婆果的果类,是生长于岭南地区的一种亚热带坚果。它大概与印度频婆果的品种相当接近,可能与唐诗中的“相思子”或“红豆”也有一定关系。因其生长范围不广,不甚为世所知。
三,早在西汉时,西域原产中国绵苹果的一个品种柰,即已传入内地,以后栽培渐广。其中某种红色柰,在唐朝或许曾被比为频婆果,但这个名称并未流行。
四,最晚在元朝中后期,中国绵苹果一个更新的品种又由西域输入内地(傅乐淑《元宫词笺注》称平波果是“自外国输入”,不尽准确),并在北京地区栽培。这一品种与柰本属同类,但经过改良,外观、口味已与柰有较大区别。时人借用佛经中“色丹且润”的频婆果来称呼它,曾异写作平波、平坡,到明朝仍固定为频婆,亦作苹婆,明后期开始简写为苹果。
五,清朝苹果在北方的栽培更加广泛,在南方福建、云南等省亦有出现。频婆、苹婆、苹果等名,仍迭相使用。
六,晚清西洋苹果传入中国,因其品种更加优良,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绵苹果。新品种继续沿用苹果之名。与此同时,频婆、苹婆等旧名则随着中国绵苹果栽培的萎缩而逐渐消失